天坑地漏
天坑地漏

创作时间

2016年

作品材质

当地青石

作品尺寸

上沿直径为9米,深度为2.4米,下沿开口直径为1米,下沿洞口深度为1米

落成地点

贵州雨布鲁

创作团队

胡泉纯

施工团队

雨补鲁寨本地石匠:杨取绍、杨取祥、杨取邦、杨义兴、喻兴华、王荣金、王西鲜、王西修、陈明敏、丁朝美、谢小苹

《天坑地漏》是件与独特地质特点相关联的地景艺术作品,作品的创作地点在中国西南部的乡村——雨补鲁寨。雨补鲁寨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清水河镇的一个自然村落,距兴义市区20公里,是黔西南州的一处“世外桃源”。雨补鲁所在区域属于典型的喀什特地貌,这个寨子建在一个天坑里,相对落差达610米,天坑呈喇叭花形,大量的百年建筑在这个寨子里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有的房子甚至没有深挖基础,建在了原生的石板上。村周边土地肥沃,树木繁茂,期间良田、山泉、石屋、古树、老井、溶洞、修竹、古河道、古营盘和茶马古道等相映成趣,和谐而自然的构筑出环抱在群山中的这片世外桃源。

雨补鲁寨的房屋沿天坑外延而建,天坑中部是大片开阔的农田。据村中老者介绍,十几年前,每逢暴雨极端天气,四周高山上的雨水会汇集到天坑,天坑中的农田会被雨水淹没变成一片“湖”,大约经过四五天后,雨水会自行消散,“湖”又变回了田。雨水迅速消散的秘密在于天坑中有四处被当地人称为“落水洞”的洞口,“落水洞”相当于农田的“地漏”,直通地下暗河,因暴雨汇集的雨水经地下暗河流走。由于近些年来持续干旱,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明显减少和减弱,“田变湖,湖变田”的神奇景象已难再现。目前“落水洞”已被荒草和杂树掩蔽,如果不经当地人指引,游客和来访者很难发现这些神奇的“落水洞”,更是无法想象其神奇的消水功能了。可想而知,经岁月流转,“落水洞”与村寨曾有的休戚与共的关系最终会被人们遗忘。

《天坑地漏》这件作品的创作意图在于采用一放大的“漏斗”来强化场域的地质特点和历史记忆。《天坑地漏》的空间形态采用了漏斗形,“漏斗”上沿直径为9米,深度为2.4米,下沿开口直径为1米,下沿洞口深度为1米,在最底部侧壁预留了直径为30厘米的洞口排水,这个洞口直通地下暗河,如遇到暴雨极端天气,地漏会显现出更好的排水功能。“漏斗”壁采用当地页岩呈放射状铺砌,密集的放射线向洞底汇集,营造出强烈的吸入感。“漏斗”底部的黑洞似乎充满神秘的力量和危险性,好奇心会促使人想走到底部一探究竟。

这件作品的施工制作交由当地的石匠来完成,有趣的是,这些参与施工制作的人员基本上是一家人,他们都是本地技艺出众的能工巧匠。